贺岭峰 | 是不是花了时间花了钱,哭着也要把兴趣班上完
导读:
在已经播出过的《生命·成长》系列教育纪录片第一季中,此念采访了心理学专家贺岭峰老师,贺老师对于如何激发孩子的自主学习力、如何应对考试,以及如何对待孩子的早恋、同伴关系问题上的精彩问答,在各个平台上引发了众多家长的共鸣。
2019年4月,此念又邀请贺老师在上海开展了为期2天,主题为《如何激发孩子的自主学习力》的线下课程,现场引起了家长及教育从业者们的积极互动。在课后为期4周的线上答疑时间,贺老师也回答了大家在回家跟孩子继续斗智斗勇的实践过程中产生的疑问。本周我们将分四期来分享这些具有普遍性的家庭教育问答。
第四期:信心和目标感的来源
如今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怕是都要跟各种各要,或多或少的课外班结缘。到底怎么才是兴趣班,不想学了还要不要坚持,总是这个学一学,哪个试一试,什么都不能长期坚持,没有清晰的目标和为之努力的方向,没有擅长的领域,渐渐会导致自信心不够,那家长应该怎么去积极地引导孩子发现他自己的兴趣和擅长的独特领域,从而树立自己的目标?
案 例 一
投入了成本,也要及时止损
▨家长:对于幼儿来说,在进行兴趣培养的时候,比如说跳舞,每天要练功,但一练功孩子就喊累,不愿意坚持,也不愿意努力,总是讨价还价,能不能少练一点,然后能不能赶紧让我出去玩,如果顺着他,岂不就什么兴趣都不能培养了吗?家长我们应该怎么做?
▨贺老师:这种情况在幼儿阶段很常见,孩子都是三分钟热血,看人家其他小朋友做什么,然后就觉得很好玩很有兴趣,也想要学,然后信誓旦旦的表示一定要学好。但等真给他报名并买了学习工具后,他玩了一段时间,发现只是看上去很好玩,自己真学起来又累又辛苦,就觉得不好玩了,不想坚持了。甚至有些时候仅仅是因为教兴趣班和特长班老师,态度不好或者让他不喜欢,或者是跟其他的同学有不愉快,就可能导致小朋友不愿意再去上课。
幼儿期确实是培养兴趣的一个关键时期。让孩子多去尝试还是很重要的。但是在尝试的过程中,不是说家长给报了一个班,然后监督孩子一直上下去做好了。因为兴趣班的前提是得有兴趣,没有兴趣直接去上奥数、上语数外就好了,虽然不是兴趣,但是反正有用。如果真的想上兴趣班,那就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兴趣到底在哪里?特长班也一样,前提是孩子真的有特长,在这方面确实有一定的天赋,付出同样的努力,相对其他人领悟得快,学的更好,我觉得这才是特长。
所以兴趣和特长是需要我们跟孩子一起去发现,这需要一个过程。不去尝试就不知道他的兴趣特长到底在哪个领域,家长跟孩子一起去尝试,比如发现舞蹈不是兴趣也不擅长,那就放弃再换一个,逐渐找到他的兴趣点。
家长想让孩子继续坚持的原因就是,老换来换去的,前面的都努力都白费了,花了时间也花了钱,家长不想损失这些前期的成本投入,除了钱和时间,最重要的还是心理的损失,更不愿意承受,会感觉是对自己的一种否定。其实这是家长的心态问题,虽说花了钱花了时间,没有发现孩子的兴趣爱好天份是什么,但是至少发现哪些不是,这也是一种发现。
如果真的是兴趣所在,即使练起来很苦,孩子也一定愿意去做。比如说打游戏,一关过不去,重复地在那一关挂掉,一打就打几个小时,无止无休的。但是他能坚持,能获得成就感,发现自己在这方面还真的蛮厉害,那就变成他的兴趣了。
家长在提问中,用了这样几个词,“孩子不愿意坚持,不愿意努力,总和我们讨价还价”。我想就这句话来讲一讲:
第一,孩子跟我们讨价还价挺好的事,相互平等,有事能“讨价还价”,是非常有建设性的一种互动方式,完全可以接受。
第二,孩子才这么小,家长就下断言说他不愿意坚持,不愿意努力,有点太概括化了。生活当中肯定有愿意坚持愿意努力的事,打游戏,玩乐高,出去旅游,跟小朋友在一起看绘本,所以不要轻易的给孩子贴标签。
第三,家长还有一句话:“如果随孩子的意愿,就什么兴趣都无法培养”,这句话本身是一句太过于绝对的概括化,完全没道理。有多少家长会认可这句话,我不知道。这样的表达方在心理学上叫做非理性观念。在家长头脑中有一些特别绝对化的非黑即白的,然后推而广之的一些特别概括化的思考问题的方式,这种思考问题方式是很可怕的。
所以实际上这是家长的价值观问题,认为如果顺着孩子,任何兴趣都无法培养了,那就意味着孩子就得随着大人的兴趣,受大人的控制,大人认为你应该有什么兴趣,你就要有什么兴趣,应该有什么特长就要有什么特长。这才是孩子不愿意学的真正原因,孩子上兴趣班不是出于自己的兴趣,而是为了大人的兴趣。
做家长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反思,不断觉察,不断觉醒的一个过程,希望家长在这个过程中,对孩子对自己都有一个更深的看见。
案 例 二
疼了哭是身体本能反应
▨家长:女儿现在九岁了,从幼儿园大班开始学习舞蹈,到现在都学了五年了,一直说自己喜欢跳舞,但是上基本功课要压腿的时候总是哭。老师很反感孩子上课的时候哭,因为哭会影响动作,也会影响其他孩子上课,所以老师就希望疼也得忍着。家长要怎么帮孩子控制自己情绪,上课的时候能忍住不哭。
▨贺老师:看到这个问题,我就很想问为什么不能哭,如果只是因为老师反感,那老师也有点问题。疼了哭是人的本能,很正常的反应。而且哭也是宣泄情绪的一种方式,不让孩子哭,压抑自己的情绪,凡事都要忍,时间久了会养成忍吞型的人格,其实对孩子长期的成长是不利的。
建议家长去跟老师沟通,请老师理解。同时,也可以跟孩子好好聊,学跳舞的确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尤其芭蕾就是要对基本功要求很高,要不就换一种舞蹈,民族舞,拉丁舞,可能就不压腿了看有没有变通方式,就可以跳舞,又可以不那么痛苦。
案 例 三
强势的父母和爱包办的抚养者
造就没自信的孩子
▨家长:女儿现在七岁,在学习上特别缺乏自信心,不敢探索,不敢表达,很多事还没有尝试过就认为自己肯定做不好,自信心不足,反过来也真的影响了她的表现,表现不好就更加不自信,就形成了恶性循环。造成自信心的不足的原因是什么呢?父母怎么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有没有一些具体的方法可以用。
▨贺老师:孩子才七岁,才刚上学就比较胆怯。通常来说,没有自信心是因为在成长的过程中被打击,被吓到,或者是被过度保护。
长辈带孩子,常常说小心、这不行、那不行,这个不可以,那也不可以,其实做了也没什么,孩子会被这些话吓住;其次,如果有特别强势的父母或者抚养者,也可能会造成孩子自信心不足。大人太强势,孩子就没法成长出自己的自信心来;也有可能是学校的老师经常批评斥责孩子,让孩子觉得心里比较害怕,担心如果做不好,会被老师批、被同学嘲笑,于是变得更加敏感。
除了这三种可能的原因之外,跟孩子先天的神经类型,气质类型也会有关系。那父母要帮孩子建立信心,首先得打破恶性循环,找到他的优势和特长,让他在利用自己的优势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给予及时的奖励和反馈,让他逐渐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信心。久而久之,就可以从一个领域拓展到其它的领域。
案 例 四
孩子没有目标感
▨家长:孩子今年13周岁,上七年级,一直都对学习没有目标。老师总是吐槽说,说孩子学习能力是很强,但就是没有目标,因此成绩一直都是处于下游,我也一直在引导和鼓励,但是没什么用。所以想问一下,我们怎么才能引导孩子建立目标呢?
▨贺老师:人生的目标也好,学习目标也好,都是生命当中很重要的一个历程。孩子已经13岁了,家长是可以跟孩子好好聊一聊关于人生的规划和职业的规划的问题。我认为孩子没有目标,一是因为当下缺少值得他投入,并且能够获得成就感的特别让他感兴趣的事情,二是因为父母包办太多。
目标主要是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内在的动力,一个是外在的诱因。
换句话说,有一个终极的指向。孩子长大了想干什么?理想是什么,想实现什么想法?可以做的很宏大,很高远。
另一方面要特别的落地,什么样的爱好兴趣特长愿望,能跟宏大的理想建立起连接,就是说要找到一个即使在当下也能够去努力就能看到结果的一个具体的事情,同时它又指向那个远大的理想,是它的一个小部分。
你只有把人生的理想和当下的小目标连接起来,这个目标才有现实的指导意义。所以建议家长跟孩子一起聊聊人生。可以讲讲自己当年的成长故事。那时是怎么思考的,怎么确定目标的,然后在生命的不同的阶段,这个目标是如何的转换的,最后是通过如何的努力去实现了这个目标的。也可以讲讲爷爷奶奶的人生的故事,让孩子熟悉一下我们是如何确立目标,然后如何通过努力去实现目标的这样一个历程。
13岁的孩子想必对未来也有了很多思考,也会参考身边的同龄人的状况。建议把当下的兴趣爱好和对未来的这种憧憬和向往连接在一起。把大的目标拉近,然后拆分,目标具体化,包括哪些组成要素,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分别应该怎么去实现。然后在实现阶段性的目标的过程中,怎么跟当前的人生的主要任务连接在一起,这样就使得既有目标,又不是遥不可及。
国家也做规划,比如说五年规划,十年规划,那么人生也是一样,也应该做一点规划,有人生的终极目标,有中期目标,也有短期目标,也有拆分以后的具体的小目标。
但是一定要记住,就是说我们跟孩子一起确定目标的时候,应该以他为主。家长只是作为参谋,作为支持者或者援助者,不能帮孩子定目标的时候老提意见给评论,比如,“肯定实现不了,太离谱了,太小不值得做”,这样就变成了家长在定目标了。希望他怎么样?成为谁?将来实现怎么样的人生理想,都是家长的想法,不是孩子自己的想法。所以要想这个目标真的有用,它必须得是孩子自己的目标,而不是大人强加给它的。制定好以后,父母要多支持,多肯定,不要打击和拒绝支持,积极指引他自己前行。
结 语
上兴趣班就是孩子真的有兴趣,特长班就是孩子真的有特长,而不只是为了满足父母和老师的各种期待。每个孩子都有想要变得更好的内驱内,只是他需要一个具体的、外显的形式来拉动这份力量,有的人幸运,很容易就找到自己喜欢又擅长的领域,有的孩子则需要父母老师去帮他找到属于他的独特领域,让他有可以所作为,有目标感,有成就感。
贺老师作为心理学届三十多年的资深专家,对亲子关系和激发孩子的学习力有着深入的研究和实战经验,除了线下课,还与“此念”合作了免费的线上公益课程。
现在很多父母为了工作,早出晚归,甚至长时间不回家,见不到孩子,父母长期不在家如何能保持对孩子的爱和责任还同时在线?欢迎点击阅读原文免费收听完整课程。
- END -
阅读推荐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全文
点击阅读原文,看此念出品更多精彩视频